南沙:星辰大海在眼前

发布日期:2023-11-09

       

明珠湾大桥一带

浩荡珠江入海,激起创新大潮。在广州唯一的出海口、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星辰大海的征途正在续写:南沙科学城拔地而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在即,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成果斐然,冷泉生态系统科学大装置系统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年产30发运载火箭的车间已经封顶,领先全球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推进建设……

只有满怀对星辰大海的向往,才能点燃创新之火,继而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国务院近日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的方向,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与厚望,正让南沙的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更亮。如今的南沙,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创新氛围,时时上演着火热的科创故事。

铺开科技“合作网”

南沙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因为天然的区位优势,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在南沙更快地走进现实。便捷的交通网,也让一张密实的科技合作网在南沙悄然铺开。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科学家在南沙携手共进。

在南沙天后宫旁的一栋白色建筑里,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机柜延伸出的百兆网络专线,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创力量紧紧连在一起。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欣研究团队通过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对骑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中国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因此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并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dcbed8fbe0bd9cc7.png
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规划图

得益于“天河二号”以及高效高精算法技术分析,香港大学教授林赞育也能更加便捷地在海量的病原体基因数据以及其他流行病学及生态学数据中,追踪重要病原体的起源、传播和进化。

“过去五年,港科大共有超过200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香港的任何一个大学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感慨地说。

在蕉门水道旁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大湾区顶尖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精诚合作。这家省实验室把总部设在南沙,并在香港、深圳分别设立了分部。

399f6a9d65241d5e.png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效果图

2019年8月,该实验室向香港分部成功拨付38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这是广州市首笔科研资金成功跨境拨付,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金的跨境流动。

“这是香港在和内地科技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拨款。当国家正在创造条件鼓励香港科技工作者参与内地科技计划之时,经费过河让香港科学家看到了希望。”该实验室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创系主任钱培元至今难掩激动。

钱培元同样在为大湾区的科技合作努力奔波。香港分部特别设立了访问学者基金,给了内地青年科学家一次难得的境外学习机会。

在这张合作网中,共享的科技资源又何止资金、数据和人员,香港科技大学甚至在南沙建设了校园。前不久,在核心建筑和配套建筑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基础上,位于南沙庆盛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工程内部道路施工完成80%、综合管廊施工完成95%,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学。

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广州南沙的港科大(广州)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形成完全平等的“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关系。

“‘港科大2.0’的探索一旦成功,将在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界树立起新的范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参考乃至效仿的对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校长豪情万丈地说。

勇闯科研“无人区”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轮船的汽笛声浑厚悦耳,远方船厂的龙门吊忙碌不停……在冬日暖阳、晴空如洗的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曾站在南沙区海滨路的一栋高楼上,遥望远方。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海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之一,封锡盛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海上测试,他当日却被窗外的景象深深打动,内心燃起一团火焰。

“我们就选在这里做水下机器人。”封锡盛决定在南沙的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他随后带领团队让水下机器人、无人船艇不断走上服务海洋经济的第一线。

15d33f68fa822c1a.png
南沙湾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在南沙,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将面向大海的无限豪情,转变为探索科研“无人区”的具体实践。他们凝聚而成的科技力量,正成为这座海滨之城最美的风景。

这风景,是南沙科学城,它将以99平方公里的规划总面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是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它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向海洋、空天、信息等领域发起冲击;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所今年9月开学的新学校将成为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和未来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它正着力解决岛礁可持续发育、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科技难题……

“我们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做到区域领先,并且在全球得到认可。但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机遇和挑战并存。”港科大(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署理主任、讲座教授甘剑平如此向记者畅想未来在南沙的新事业。

在每个扎根南沙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人们都能感受到“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的精气神。

49d0027d472360a0.png
广州港南沙港区

他们眺望浩瀚深空,去推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的成功升空,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风洞。南沙建设的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便瞄准了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

他们锁定千米深海,去探索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这种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海底矿藏或许是人类的“福音”,或许是生态破坏的“恶魔”。因为一旦开采不当便可能导致大量甲烷进入海洋与大气,引起一系列生态灾害。

在南沙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科学大装置系统便是为了可燃冰的有序开发,实现深海减碳、增汇的宏大目标。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的布局,则直指极端海洋环境下全天候科学观测和科学实验难题。

“在我们国家,‘下海’还有很多活要做,包括海底空间站、深海钻探、海洋生物等,太多的难题要我们去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坚毅地说。

对于扎根南沙的科学家而言,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的南沙,已经成为他们的信心之源和力量之泉。

644b8c90f059f2ca.png
创享湾
探索转化新路径

今年是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究员于广平来到南沙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间,他的办公室与其说在研究院里,不如说在工厂车间前线上。

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南沙区政府的帮助下,于广平敲开当地一家污水处理厂的大门。

在厂里,于广平和团队开展长达近一年半的调研,研发技术方案在反复修改了28版后,终于被企业和行业认可。在智能曝气、智能加药等新系统及装备的支撑下,污水处理全过程改用电脑操作,水的重复利用率超过60%,每年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出厂水质甚至能养鱼。

如今,于广平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走出南沙在全国数十家企业落地,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5亿元。

如何让科学家的创新链、企业家的产业链更好地衔接起来,南沙一直在探索。2018年,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华转中心”)落户南沙,这个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南沙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自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给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传统的技术转移模式,大多从专利等技术供给端发力。我们倒过来,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在企业车间里。”华转中心总裁李奎说,关键点在于如何跨越这两端之间的“不认识、不知道”。

他举例道,“一家做除锈机器人的企业需要技术升级,一家研究自动化控制的科研机构需要将成果落地。这两个机构都在南沙,却对面不相识。最近通过华转中心精准匹配已实现了初步对接。”

华转中心还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算法大大拓宽了企业“发榜”人才“揭榜”的速度和广度。截至今年5月,“华转网”集聚来自全球4081名高端科研人才,提供针对企业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达1753项,共有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过4亿元。

这个模式得到了科技部认可并向全国推广,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也被《方案》赋予新的使命。《方案》提出,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在“双链”衔接的先进经验之上,南沙再探索“四链”融合的新路径。6月6日,该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区“四链”融合政策体系,针对企业发展最关切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出升级版区域产业政策体系,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超过200亿元精准支持企业以及人才发展。

“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需要看该地区的创新、产业、资金、人才这四个要素的聚集情况。”博雅辑因副总裁石佳表示,“南沙此次发布的‘四链’融合政策体系,精准地抓住了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些企业在南沙增资扩产的决心。”

抢占产业制高点

1.97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承载着南沙抢占下一个产业制高点的雄心。

18ca9e46da509bb2.png
南沙已形成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完整生态

芯片,现代工业中的“冠顶明珠”,其制造环节被认为是“难中之难”。上个月,总投资75亿元的广东芯粤能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主体工程在园区正式封顶,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车规级、具备规模化产业聚集及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16年前,南沙芯片产业发轫在一个小小实验室里。当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如今的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在南沙资讯科技园进行大功率倒装焊LED芯片技术研究,其创办的晶科电子逐渐发展成LED芯片龙头企业。

“制造之所以难,不仅在于技术,还在于投资强度。进入这个高投入慢回报的领域,也意味着企业家对市场环境、对产业环境抱有充分的信心。”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分析道。南砂晶圆聚焦材料,芯聚能完成设计和封测,联晶智能关注应用,再填补上制造环节,如今的南沙已形成覆盖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为广东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提供支撑。

事实上,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南沙一直拥有超前的眼光。

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核心技术团队发起成立的中科宇航,正在南沙建设集研制、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的固体火箭生产基地,预计在今年9月竣工投产。

航空航天产业“零基础”的南沙,为什么能迎来这个年产运载火箭30发的基地落地?“这和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在南沙有关,也和当时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谈的协议有关。”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双方在探讨建设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之初,就确认了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一同落户的方向。

“一箭”以外,还有“一星”。去年,吉利科技集团的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总部——广东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南沙,不久前,其子公司自主研制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南沙希望通过以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等大科学装置为支撑,完成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打造起中国航天“第三极”。

南沙把目光投向浩瀚星空,不只出于雄心,还有谋略。

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方案》提出“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当前,南沙正在推动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把开放性的“整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基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链构建提上日程,计划“十四五”末汽车总产量达到200万辆,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无人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目标,而车路协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如何让汽车“看路看得更清晰”?这需要“天上的眼睛”。广东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洋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天地一体化高精度位置服务、天基遥感通信服务等核心产品及服务,持续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赋能,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加速前进。”

在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征途上,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迈步。

守护创新创业梦

科技承载着人类的终极梦想,南沙已经成为全球创业者们逐梦的福地。

在灵山岛尖,小马智行CEO彭军每天乘坐自家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上下班,心里充溢着离梦想更近的喜悦。2017年10月,成立于美国硅谷的小马智行选择在南沙安家,因为这里将全区803平方公里土地向自动驾驶测试开放。

短短数年,小马智行估值高达85亿美元,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独立自动驾驶公司,更在广州获得国内首个颁发给自动驾驶企业的出租车经营许可证。

6c036a9674b27141.png
行驶于南沙街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唯快不破,是小马智行发展的重要法宝。当年南沙拿出魄力支持自动驾驶这个新事物,对我们是莫大的支持。”彭军对记者说,如今南沙交通流比5年前更加复杂,小马智行的技术也伴随着南沙的快速发展一同进步……

小马智行,是南沙长情守护科技“追梦人”的一个缩影。近三年,南沙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年均增长106%,并集聚了超62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业。2021年,南沙更是有10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

初创公司宸境科技要做元宇宙的探路先锋,获得的首个合作客户订单便来自南沙区政府;填补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制造”空白的芯粤能半导体不到一年实现主体封顶,充分享受到“让项目跑起来”的南沙速度;复旦大学参与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步入发展快车道,该院执行院长林鑫华形容南沙就像“当年的浦东”,充满希望;云从科技飞速成长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公司高级副总裁杨桦深情地说,“纵观全国,没有其他地区和南沙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潜力”……南沙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和定力,正让越来越多的科创团队感受到包容、支持和信心。

606ef3188e996e42.png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一带

守护科技“追梦人”,南沙究竟有多贴心?广州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局长郑翔用十个字来概括:“上管老下管小,全家无忧”。“全家无忧包括人才安居无忧、子女读书无忧、父母养老无忧、配偶就业无忧。我们就是要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他说。

南沙还努力让青年人才感受到这份温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获得的最高补贴从6万元提升至12万元。全区规划建设人才公寓5000余套,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可按市场价50%入住。

在资金支持上,南沙可谓竭尽全力。从2016年至今,南沙已累计兑现人才政策奖励约18亿元,仅在去年兑现的人才奖励就接近7个亿,支持资金的增速可谓突飞猛进。如今南沙已经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是2016年的9.4倍。

如今南沙已经是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目前正在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面对国家的期许与厚望,南沙也必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全球的顶尖人才将汇聚在这片创新的沃土,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进发……

34c7168f8417a995.png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方晴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杨耀烨(除署名外)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